移動支付的戰火正在蔓延向全球。當國內消費者把使用手機買咖啡、騎自行車、叫外賣當作一種生活常態后,國內移動支付領域的兩大巨頭——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都開始了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在境外,微信支付已登陸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出境旅游的中國游客免去了兌換外幣的煩惱。
自2016年春節期間,騰訊以香港錢包及WeChat形式將支付業務帶到香港,并在同年8月,騰訊獲得香港金管局頒發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開始為香港用戶使用港幣提供移動支付服務。同時,支付寶也在香港推出境外版APP“支付寶HK”。
騰訊系產品的崛起被業內稱為一場“逆襲”,而這場逆襲在國內的發端,不得不提到2014年的紅包大戰。2014年,微信支付利用“微信紅包”席卷了移動互聯網用戶,完成了一年時間左右的用戶教育,奇襲了支付寶盤踞多年的領地,顯示了其巨大的潛力。
根據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移動支付交易市場總額為22.7萬億,其中支付寶的市場規模達12.26萬元,占比54%,財付通為9.08萬億,占比40%。而從增長速度來看,從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寶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1.85%,而財付通為479.97%。
短短兩年內,財付通取得了如此迅猛的增速。然而,對于整個騰訊金融體系的布局來說,故事才剛剛開始。
如今,無論是上游商戶還是下游購物者,像達成默契一樣進入了新零售時代,消費者在將目光重新拉回到線下實體零售場景的同時,也在尋找更為適配當下交易體系的支付方式。
除了微信支付與支付寶兩大巨頭以外,Apple Pay、百度錢包、京東錢包、甚至“國家隊”的銀聯,都對移動支付市場虎視眈眈,移動支付領域的勝負,仍然充滿了未知數。
“無現金日”是怎樣煉成的?
單從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來看,掃碼、確認、付款的支付流程在各大支付工具中并無不同,但如果從擴張的方式來看,以獨立APP作為工具的支付寶,與肩負社交屬性的微信支付,注定會走上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
相比支付寶從電商開始的移動支付普及之路,微信支付誕生的時期,與微信高速發展的階段重合。
除了剛才談到的微信紅包外,為了在線下普及移動支付的使用頻率,從2015年開始,微信支付便開始大力提倡“無現金日”的概念。
顧名思義,所謂“無現金日”,即消費者可以不攜帶現金走出家門,在各種場合利用移動支付完成生活所需,這無疑對移動支付的線下普及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微信和支付寶的線下地推團隊也在不斷拓展線下包括商超、連鎖零售行業、便利店、旅游景點、醫院、停車場、餐飲在內的門店數量,同時用返現“鼓勵金”的營銷方式吸引消費者參與。
以微信為例,從2015年首屆“無現金日”的15萬家門店到2016年合作的70萬家門店,微信支付如今已經從大眾消費場景,滲透到諸如廟宇在內的小眾場所,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只攜帶一個手機便可出門。
作為支付工具,微信支付在線下日常消費的優勢還在于,作為一款擁有9億月活躍賬戶的超級APP
,微信目前的打開頻率讓其他競爭者望塵莫及,這也為用戶養成了使用習慣;另一方面,用戶通過收發紅包在賬戶里沉淀了相當數額的零錢,讓綁定銀行卡+支付的動作變得更為合理和順暢。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線下商業支付市場調研報告》,2016年全年中國線下商業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約為4283.2億,其中微信支付占比約55%,為2334.4億元,支付寶及旗下口碑占比約為45%,為1906億元,其他諸如京東錢包、QQ錢包、百度錢包占比總和不到1%,為42.8億元。
而除了產品和營銷層面的種種舉動,在“無現金日”的背后,騰訊還在積極擁抱現有的金融政策體系。
3月31日起,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下稱“網聯平臺”)啟動試運行,首批接入四家商業銀行和三家最大的支付機構支付寶、財付通和京東金融旗下的網銀在線。試運行期間,將驗證網聯平臺的系統功能、業務規則和風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當天,網聯完成的首筆交易,就是由騰訊財付通平臺發起的,騰訊財付通也因此成為網聯平臺上成功完成首筆跨行清算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創新與穩健的平衡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政策監管曾經是懸在不少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以2015年開始沸沸揚揚的P2P熱潮為例,隨著一紙《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正式出臺,業內80%以上涉及大額業務的平臺均須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甚至轉型,而曾經在資本界炙手可熱的P2P項目一時間也變為燙手山芋。
幾乎是在互金呈上揚趨勢的同時,2015年9月,騰訊將原有的支付、理財等業務整合至獨立的業務條線,成立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這一舉動被外界認為是明確金融科技作為騰訊戰略業務的表現,而擺在騰訊FiT眼前的,不僅僅是普及微信支付,還在于將范圍更廣的移動支付、金融應用、甚至是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推行出去,實現廣義的金融普惠。同時,在互金業務成立伊始,騰訊就明確過對該領域的進軍方式。
“騰訊深知金融是一個水很深,而且專業度非常高的行業,基于這樣的敬畏,我們希望騰訊的平臺可以發揮連接的作用,可以讓行業里很多的優秀人才通過騰訊平臺服務用戶。”騰訊集團總裁劉熾平在2015年9月的騰訊金融合作伙伴高峰論壇中這樣表示。
早在今年除夕期間,騰訊就曾推出過一款神秘的“黃金紅包”,這款和微信紅包有著相似收發方式的紅包產品,實際上是騰訊財付通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的一項新業務,用戶在開通“騰訊微黃金”賬戶后,可以在平臺上便捷地實行黃金交易買賣,也將原本少數人觸及的貴金屬交易大大降低了門檻。
春節前后,不少騰訊員工收到了“來自Pony馬化騰的黃金紅包”。
而在底層架構的金融創新方面,隨著AI落地與云計算的應用趨勢愈加明朗,在6月22日舉行的騰訊云+峰會中,騰訊云副總裁、金融云負責人朱立強在現場分享了AI和金融的兩個結合方向,一是降低信息提供的成本,包括智能客服、智能理賠、流程銀行等;二是對人力無法分析的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如智能投顧、智能審批、智能營銷、反欺詐等。
會上,朱立強表示:“AI的本質是將無直接價值的繁雜海量數據,通過機器學習和分析,轉化為有直接價值的信息。金融的本質是將無直接價值的資源,通過空間和時間上的重新配置,轉化為有直接價值的資源。AI使數據/資源產生價值”。
由于金融領域與國家政策緊密結合,在探索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時,騰訊也聰明地尋求與銀行等國有機構的合作。除了剛才提到的“黃金紅包、AI+金融”以外,騰訊還在“云+峰會”上公布了向金融企業提供的云平臺“騰訊金融云”解決方案,客戶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華夏銀行等在內的200多家銀行。
與此同時,騰訊做金融的態度是穩健的,從今年三月份舉行的兩會媒體溝通會上,馬化騰答記者問再次強調了這一態度,“金融方面,騰訊通常用’穩健’的一個思路去看。因為金融其實最核心的問題是穩定和穩健,就是拼誰的命長,而不是誰在短期內跑得多快”。
其實,這種“穩健”也體現在騰訊FiT事業部每一個細微動作中,該事業部的員工曾給鈦媒體記者舉過這樣一個例子:為了給深處香港的微信用戶帶去本地化體驗,騰訊在多次法令咨詢和市場調研后,才在2016年春節推出香港錢包,并在獲得香港金管局頒發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之后,首次推出提供在地化的香港“利是”以及線上商戶購物支付。
為兩會提議、構建粵港澳區域版圖、與國有機構合作……作為互聯網公司的騰訊,已經開始將決策體系融入更宏觀的國家經濟版圖之中,這一方面讓騰訊更具備在“政策”與“創新”之間靈活游走的能力,在成為監管體系下“好孩子”的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騰信始終信奉“連接”的價值。
隨著移動支付在全球的普及,互聯網金融才剛剛掀開它神秘面紗的一角,而在未來,不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在蠶食了絕大多數的C端流量后,垂直行業、企業服務、消費類金融產品……仍有多個細分市場亟待挖掘,“雙寡頭”格局被顛覆,也許并不遙遠。
版權說明:APP微信支付原創文章,由
APP微信支付首發,轉載請注明。
原文地址:http://www.riseupdetroit.com/Value/News/xingyezixun/2017/0714/204.html?1501076613